小永哥,让留学规划起来!

深度好文:我在美国读博士,才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如此残酷

文章作者:小永哥留学     发布时间:2023-05-23 22:00:57     点击量:462

  在去美国读研究生之前,我和许多国人一样,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“人性化”的,教育方式和观念都是“以人为本”,让学生一边玩、一边学,一点也不痛苦,学生们也有很多的课外活动和业余爱好。

  总之一句话,他们是素质教育,我们是应试教育。美国人不爱学习,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。

  到这里学习以后,才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错的。我在美国读经济学博士,逐渐体会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残酷…



作业

  美国学生学习非常非常刻苦。

  比如,我在国内念本科时,不会的作业可以不做,大家只要努力了、尽力了,做不出来没关系,第二天老师会在课上讲。

  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的作业。第一周,看完书已经是晚上十点多,第二天要上这门课,我估计老师上课对对答案,有问题问一问就可以,不做完也没事。

  后来一想这是开学第一次作业,还是坚持把题做完了,这一写,就到了半夜两点半。我当时还很得意,觉得是自己给自己加压。结果第二天上课,老师真的把作业收了。

  之后才逐渐明白原来美国作业是计成绩的,每次作业都会按照对错打分,最后和平时考试、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。

  在中国,平时允许你犯错,允许你不会,你不会可以空着,听老师讲,最后考试时会做就可以。

  但是在美国,老师每周都会给你留一大堆作业,你在下一次上课前要交上来,如果有不会的,你要在交作业前自己去问老师。

  提交的作业中如果有没写的或者做错了,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。老师不会因为你实在不会就手下留情,你的平时作业成绩就会被扣分。每次作业老师都会记录,最后一起给你算总成绩。


成绩

  来说说美国研究生科目的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。

  比如我修的“计量经济学”这门课,第一次期中考试占20%,第二次期中考试占20%,期末考试占20%,平时作业占40%。最后总成绩按照ABCD评分,90-100评A,80-90评B,70-80评C,70以下不及格。

  硕士研究生毕业成绩要求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B,否则下学期就要留校察看,再不行会被开除。也就是说,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80以上。

  我第一次作业熬了半宿,总算交上去了,得了16分(满分20分),看上去挺不错,实际上也就80分,刚刚及格而已,已经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数了。


考试

  在国内,除了期中考试和出勤率,期末考试才是总成绩中的大头。

  所以来美国之前,我一直抱有侥幸心理。结果上了第一周课,我就傻了:所有课都有期中考试,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,有的课是两次,有的课是三次,加上期末考试,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。

  这考试频率,我们在中学时候感受过,不过那个叫做月考或者小测,不计入最后成绩,因为最后要看你的高考/中考成绩。

  而美国的考试基本上是各占20%,作业占20%,不分轻重,而且所有的这些成绩会一直跟着你,找工作时,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,因此你哪次都不能马虎,包括作业。


教学制度

  来美国之前,我认为我的学习生活应该很惬意,因为我只选了三门课,以国内的经验来说应该很轻松,周五到周日三天没课,每周可以休息三天。

  可在了解了美国大学的教学制度后,就会发现每周都要写作业。因为课堂时间有限,老师只讲一部分内容,可你为了作业,要把所有书都看了,再把所有题都做了。

  粗略地算了一下,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要30个小时,写作业要10小时,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。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就168小时。完全没有休息时间。

  和我一起上课的同学发现我选了三门课时很惊讶,说他选两门都快受不了了,我居然选三门。开始我还不理解,现在明白了!


学习态度

  说到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,就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。

  来美国之前,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了,电影中演的都是他们不学习、调皮捣蛋,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。

  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,然后我问了美国人,他们说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,而不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。

  美国的大学生活其实是这样的:

  每个校园里,学生都背着书包匆匆去上课,没有嬉笑打闹。图书馆里,学生们都在很安静地上自习,图书馆的机房都被学生们用来写作业。即便是等公车,学生也在看书。咖啡店里,学生要么在看书,要么在用电脑写作业,非常安静。

  有一次在公车上,我本来正拿着掌上游戏机玩,还有外放的声音,突然发现大家都在看书学习,我又很不好意思地放回去了。突然觉得我在国内本来是学习自觉的好学生,在这里怎么感觉自己成了“不思进取”的少年。

  美国真实的校园生活,就是一个国内常说的“学霸”聚集地。


所谓博士

  “博士”这个词在国内,我觉得没什么“了不起”的,只要考上了一般都能毕业。而在美国,“博士”这个词是很有影响力的。教授都是博士,在学校人们一般不会称呼他为某某教授,或者某某官衔,这些教授或者官员更喜欢人们叫他们某某博士,因为这个词代表了荣誉。

  我们微观经济学的助教就是博士研究生,他上学期考试有一门C,结果被劝退了,现在正在我们城里的一个商场卖东西。



基础扎实

  一个在纽约学金融的同学说:“也不知道是老师有问题,还是我自己太笨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,那个题按照老师的意思要用excel算一千遍”。

  当时我很感慨,美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,我来之前还在计算我们学校和北京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,当时觉得北京大学更高。但是现在,我有一种“不管排名谁高,有本事就出来一起比比”的气势。确实在这种残酷的教育下我们学得非常扎实。

  我的中学教育很好,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几年,我仍然对高中所有知识点记忆犹新,拿起数理化的题就会做。

  但大学毕业时,我抱怨大学没学到什么东西,父亲还安慰我,大学学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。但其实,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,不是靠耍小聪明就可以成功的,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。


教育成果

  再说说美国这种教育下的成果。

  如果说美国这种残酷的高等教育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,那大可不必去学习。我们学经济学,学的都是方程组组成的模型,然后用模型计算出结论。计量经济学靠统计量来估计模型的系数。

  如果在多数企业中用这个,估计会被人嘲笑是书呆子。我当时就想看看美国的真实生活中,到底用不用这么理论化的东西。

  我因此专门问了美国学生,他们的回答令我们很吃惊。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,比如你要开个超市或者快餐店,老板会找人去建立模型,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,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、最优化的方案。“感觉”这个的东西靠不住,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的精确。

  这位美国同学说,日常生活里,他也会用模型来处理各种事情,即使他学的是森林学和地理学。

  比如买汽车,他要根据当时的利率、油价、汽车的价钱和时间建立一套模型,算出他能接受的价格范围,以达到最优选择。



理论VS实践

  在美国,如果你发现课本上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,是因为你学得不精。

  在美国人看来,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,他们如果发现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,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。

 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在美国学习到的东西很难,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,所以把理论改造得很复杂。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美国的高等教育能达到这样的成果了。


监督和激励

  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,我们的高等教育还需要进步,要知道我是在全美排名100多名的学校,并不能算美国非常好的学校,但是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。

  如果说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在整个教育中最有效率的,但这个教育只是基本功训练,距离指导实践、改造世界还差很远。

  一百多年前,林则徐呼吁中国要睁眼看世界,那么现在我们国人仍需要透过迷雾看世界,不要被外国的种种假象所迷惑,不要低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。

  *文章节选自《青年与社会》,有删减。